编辑:安安
数据来源:闪闪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什么时候女性才开始打扮呢?是女性失去了地位、需要哀求男人和让男人看自己时。因此,两性中谁去打扮,关键在于两性的社会地位,即谁处在下风。
「 被动脱离科研世界,女科学家需要实质的机会平等 」
“我慢慢意识到许多女孩子、特别是我自己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因为社会家庭的共识,因为在某一阶段或主动或被动地必须做选择题,而脱离了她们本来挺有天赋的科研世界,我真的挺痛心。”这位一向不喜欢被冠以“女科学家”称号的女科学家说。“消失的女生”现象。67%的受访者表示,女性教授“较少”或“极少”。统计到的超过1000名教授中,女性只占两成。即使是在日常经验中“更适合女性发展”的人文社科类院系,女教授的比例也不超过三成。
稀缺不只体现在教授职称上。中国科协数据显示,2013年两院院士中只有5%是女性;长江学者中,女性的比例是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
多项研究指出,女性科研工作者出现了“高位缺席”现象——越往象牙塔的顶端,女性越少。
马缨的调查发现,“生命周期”影响了女性科研人员的表现,生育是其中的重要节点。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平均生孩子的年龄约为30岁。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约3岁)之前,孩子的照料任务主要是由女性承担。
而实际上,生育只是漫长家庭生活的开端。马缨调查显示,35岁之前,女性科研人员论文数量与男性同行差异很小。而36岁开始,女性开始落后,直到50岁与男性开始拉开显著的差异。
杨景的好友里有一位新晋妈妈。生育对于她来说,“基本意味着两年没有了”。备孕,哺乳,照顾宝宝,每一项都牵扯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星体如何运转只能扔到脑后,最大的学术难题是如何止住小家伙啼哭。
杨景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如果结婚生子,会不会也像很多女性前辈一样步步后退。她身边有更多女同学,甚至毕业后再没进入科研一线,而是直接从事了科研辅助工作,“稳定、方便照顾家庭”。
科研世界里的女生们没有消失,她们只是逐渐隐形了。
在社会学博士董一格看来,这种自我选择的背后是一种“自我边缘化”——“为什么我们从来不问一个男的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他根本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
这个女生有一份漂亮的履历:考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来转到香港大学读完本科,再去芝加哥大学读社会学硕士。但优秀如她,还是经常无法对一个问题给出满意答案:啥时候结婚。
这似乎是女性必答题之一。“我们的文化价值里有一些对两性的预设,你会自觉不自觉地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逻辑。”她说。
王立铭身边也充满了类似偏见:“对女生就多照顾点”“女生不适合读博士了,读个硕士找个稳定工作最靠谱”……
歧视在孩子成长期就存在了。王立铭从小常听见老师说,“女生上了高中就成绩不行了”,或者“女生不要学理科”。当时的小男孩并没有觉得有问题,反而还生出一种优越感。直到进入大学,和许多女科学家共事,他才意识到自己对女性能力的成见毫无道理。
董一格是个河南姑娘,中学时转入北京,对自己的口音特别敏感,经常被对“外地人”的调侃伤害。再后来辗转求学,她逐渐意识到,对抗所有的歧视,无论是针对地域、种族还是性别,都需要更多一点警惕和敏感。
“改变就从公共舆论中明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开始吧。”她说,“我们需要一点‘政治正确’。”
#十三部门发文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
来源:女科学家到底去哪儿了
「 请“资本”停止制造外貌焦虑 」
我们不反对女人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但我们崇尚自然之美、健康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自由之美。如果把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合谋后刻意给定的女性美的标准作为自己极端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去追求,那么,女性在获得涂脂抹粉和改变身体的自由后,就有可能失去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更深的沦为男性的附庸和玩物。
因为自古女性身体美就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铭刻着男性中心文化的深刻烙印。而在这种文化底下,女性美的历史充满着性别歧视和压迫的斑斑泪痕。
英国一位学者蔼理斯说:“什么时候女性才开始打扮呢?是女性失去了地位、需要哀求男人和让男人看自己时。因此,两性中谁去打扮,关键在于两性的社会地位,即谁处在下风”。(荣维毅,2001)
回溯我国传统女性身体美审美标准产生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就会理解这句话的意蕴之深。
在原始时代,男女两性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女性的生育之美、创造之美和奉献之美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父权制的确立,妇女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女性被剥夺了审美主体地位,被异化为男性的审美客体。权力和经济地位决定了男性主宰女性美的程度,因此,“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成了古代女性美被蹂躏的真实写照。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一部女性美的历史,实质上不过是我国历代男性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遴选、霸占、掠夺、玩弄、践踏女性美的历史,是中华美女的血泪史”。(刘巨才,1998)
女性审美主体地位的丧失,也是对女性道德美和形体美双重标准演化的结果。“礼教”妇德是男性中心社会权力和财产传承系统为控制、统治女性而制定的,它造就了一代代逆来顺受、委屈求全而又弱不禁风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精神与体质都在向“弱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它过于强调“男女有别”,人为的使性别差异扩大化,制造了许多“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一系列男女有别的性别二元对立,并不断强化女人的价值就是让男人满意和愉悦等传统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两性关系的和谐与协调。
正如尼采所言:“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女性在失去了审美的主体地位后,便按照男性权势者的审美标准,把审美情趣集中到自我包装、自我美化上来。因此,在深宫豪宅以至草野民间,都演绎了一幕幕历史悲剧。“楚王好细腰”,而 “宫人多饿死”;男人喜欢“纤纤玉笋裹春云”,女性则不惜代价,进行自残式的缠足。“女为悦己者容”,正是女性接受和认同被弱化和被客体化、被物化现实的一种体现。
男性统治者不仅制造了一系列的女性美标准让女性去遵从,以供自己把玩,而且还把女性美作为战利品、作为商品或动物在权贵者中进行交换、馈赠和出卖,这种情况在民间也是如此。比如,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扬州“瘦马”(一些美貌的女孩子)交易过程的记载,这种买卖与市场上的牲口交易没有两样。不把妇女当人看,而只是当作男性的附属和玩物,这是病态的女性审美文化的本质所在。
我们希望男女两性共同努力,从病态的审美文化中突围,共同塑造健康美丽的新女性形象。我所说的美丽不仅是容貌和身材,而是一个健康的、散发着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身体,一个能愉悦的接受和理解自己和他人身体的良好心态,而这种心态的获得,有赖于一个能容纳人们多元的生存状态和不同体貌类型的社会审美文化环境的存在。只要是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并愉悦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人,都是美丽的。
#网红小冉抽脂感染去世#
(文:姜秀花 健康的就是美丽的——对减肥整容等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 图:黄盈盈 21世纪中国女性“盲从减肥”的社会文化原因)
「 科普|何为性同意 」
性同意是个法律名词,表示同意性/行为的参与者接受彼此的行为,域外法性同意大多指在没有利用信任、权力或权威,或受到强迫、威胁的情况下,对参与性/行为的自主同意,而且可以任意撤销。国内的性同意大多指尊重妇女意愿进行或不进行性/行为。
我们可以简单用“no means no”和“only yes means yes”来进行是否成立性同意判断。
一杯奶茶并不能默认推定性同意的存在,在博主拜拜啦人间所发出来的语音当中她明确发出了拒绝进行性/行为的意思表示,此处的性同意为“no means no”。
在最近广为流传的某男星诱奸未成年小妹妹,那么小妹妹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没有明确拒绝就可以认为小妹妹同意与男星进行性/行为吗?“Only yes means yes”没有同意,就是性侵。
#吴亦凡回应##拜拜啦人间#
图片由Gerd Altmann在Pixabay上发布
「 尊重杨绛女士,请勿称呼她为先生 」
优秀女性不是荣誉男人。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有一篇《女人不宜称「先生」》的短文,指出称女士为先生,是潜意识的重男轻女:混淆性别。不知底细的人,可能认为先生是男人。称先生是尊敬,称女士是不尊敬,表示了重男轻女的下意识。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用词混乱。「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表示女性。
#杨绛诞辰110周年#
「 消歧投稿|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妇联招聘文员男性优先 」
举报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妇女联合会,招聘文员,要求男性优先。
「 常识科普|别再问女飞痛经怎么办了!不存在的,招考体检要求就是不痛经 」
为啥每次发女飞相关都有人阴阳怪气吧啦什么来月经(痛经)怎么办?一个常识:不是每个女性都痛经。
先不说空军招飞体检标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有女性是不能有痛经史的。就连普通民航对女飞的体检要求里面也很明确,不能有严重痛经等情况。
点击可查看大图
「消歧投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公务员工作人员职位表中仅限男性」
投稿人:“部分岗位条件仅限男性报考,存在歧视女性”
举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局,招聘公务员等职位,要求有较多岗位仅限男性报考。
点击可查看大图
「 看见女性劳动者 」
女孩子勇敢一点,不要默默无闻,让他人抢了自己的功劳。
@-kiasa-:“体力活都是男的在做”“没一个女的扛沙袋”“女的根本扛不动沙袋”
@-PEPEPEACH- “我们在扛沙袋,他们在合影。”
「 为卡车女司机正名:她们的数量并不少,她们只是需要平等的机会」
在一则“一公司招5名驾驶员限男性,贵州省妇联:要求涉事企业更正条件”的新闻下面,百万粉丝的军事博主@苏芬以北NorthernAKP,转发嘲讽道:“我知道一些大货司机的夫妻店,那个苦那个难不是一般人能受的,更不是拳师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这么一个维护女性劳动权益,纠正违法行为,为广大女司机争取平等就业机会的新闻,居然会招来男性大V的冷嘲热讽。
大概是因为该博主依然保留着“没几个女司机,少数的都是夫妻店”的偏见。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大肆宣扬错误的观点,无疑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广大劳动者的贬损。
首先,女性卡车司机虽然总体占比低,但数量并不少。据《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在总数约3000万的卡车司机群体中,女性卡车司机约占4.2%,超过百万。她们平均35岁,60.8%是农村户口,学历以初中(44.6%)为主。虽然这是份极其辛苦的工作,但也是她们目前能找到的比较挣钱的工作,这种不得已不是说什么太苦不让女性去做就能解决的,女性需要工作才能生活。无论这个群体数量的多少,她们每一个人个体的工作权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
像这次恒力招聘,交五险后月薪4千,免费食宿,还有各种福利,是条件很好的工作了。对于她们来说,能进这种大企业,不知道比小私企好多少倍。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受法律保障,凭什么就因为性别剥夺掉女性公平就业的机会呢?
我们希望一些男大V不要只把辛苦挂在口头,却无视她们的困境,剥夺掉女性的工作“饭碗”,女卡车司机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说明,她们不仅可以驾驶卡车、从事货运劳动,还可以获得职业生涯的突破与成功。
希望所有男性和广大女性一起,摒弃偏见,维护女性平等的就业权,不仅是“动嘴皮子”,更要身体力行对歧视“重拳出击”,文明进步的社会需要两性的携手并进。
「 看见女性的力量 」
1、谢红霞:作为郑州市第一个站出来向社会宣布为所有无家可归的落难者提供免费食宿及热水充电的餐饮人,被网友们评为“郑州最美老板娘”。
2、秦杰林: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的女医生秦杰林获救后,立即开始营救他人,一方面为重伤者进行人工呼吸,另一方面对主动参与救援的其他乘客进行简短的心肺复苏培训,被网友们称为“SSR小姐姐”。
3、樊津瑜:郑州市中原区汝河路街道办事处市委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樊津瑜扒着窗户挨家挨户通知居民撤离。
4、在郑州市委党校安置点,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在一起。她们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一直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时刻守护在他们身边。
5、许双双:河南剧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许双双(图左)为郑州白沙镇捐赠蛋糕、小馒头、矿泉水等物资,她带领公司的15位员工在目的地卸货。
6、郑州市中牟县康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毕文英(右二)正在为临时安置的村民发放爱心午餐。
7、郑州星栖己书屋24小时开放,为附近受困人员免费提供热水、电、网络、方便食品,以供被困者休整。7月22日,志愿者送来纯净水和方便面等物资。
8、9: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受灾严重,21日上午,医护人员正在转移病患至郑东院区。
来源:中国妇女报